现代教育管理


理论视野

  •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多维审视(笔谈)

    李森;杜尚荣;张姝;赵鑫;王天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兴衰荣枯,关乎国运兴替、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教师之事,关乎人心,重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之职,不只在于传知授技,更在于铸魂育人。加快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人才战略与文化发展的核心支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呈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从经验传授向专业自觉的历史跃迁,在实践中遵循三重逻辑。其一,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筑梦人”目标导向;其二,分类施策,推动育人者先受教育;其三,优化治理体系,坚持教师优先发展原则。教师作为文化传承和引导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在育人方式、课程转化、价值导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统筹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转化,协同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和教师职业发展机制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教师发展体系,不仅是回应“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的时代命题,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展望未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当以创新为要,以长远为谋,立足新征程,实现教师培养机制的不断优化和教师培养政策执行的精准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

    2025年08期 No.425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治理

  • 数智化赋能大学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行动策略

    姜凤春;王智;

    数智技术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技术形态,为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智化赋能大学治理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节和必然趋势。通过搭建“理念—制度—行动”三维分析框架,勾勒出数智技术与大学治理共生的应有样态。其中,在价值理念上要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向度的和谐共生,技术赋能与治理效能的辩证统一,技术嵌入与组织结构的双重构建。在制度设计上既要完善法律法规等约束性制度,为数智化赋能大学治理提供事前的风险预测及事后的风险处理,也要兼顾数智化赋能大学治理的政策、规章、章程、条例、指南等支持性制度。在行动策略上要搭建数智化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大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发挥数智技术重构与整合作用,推动大学治理一体化建设;打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智化大学治理生态体系;构建权责边界,形成位阶有序的数智化大学治理图谱。

    2025年08期 No.425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治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张继明;

    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高等教育实践与学科建设的共同需要,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才自主培养的背景下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目前,学术界主要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基础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难以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要基于知识体系核心要素建立新逻辑框架,立足高等教育学的独特性及其现实基础,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适切路径。同时,大学治理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也是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以大学治理作为构建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视角,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作为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据,以新型举国体制与高校集群治理作为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切入点,构建起体现中国逻辑与反映中国现实需求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年08期 No.425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院校改革与发展

  • 教育强国背景下产教融合与民办高校的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

    郭建如;马林霞;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我国高校实行分类发展、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发展面临与公办高校分类发展同样的难题,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类标准。产教融合是民办高校实现分类发展、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关键,也是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方式。河南黄河科技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一批民办高校的实践探索表明,民办高校可以利用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实现分类发展、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及教育强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2025年08期 No.425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定位和新举措

    王慧英;崔丽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建设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治理态势已经形成,我国民办教育结构体系趋于合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更加突出。对标教育强国建设,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办学质量不高、转型发展困难、服务能力不强、业态创新不足、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实现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筹划,创新思路,在坚守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并系统完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相关政策,科学规划布局,保护好举办者权益,切实解决好民办教育转型发展问题,才能有效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08期 No.425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决策参考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劳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进路

    赵蒙成;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现代化的特定意蕴与价值。在理论层面,现代化的劳动教育应富含知识和技术,是面向高新技术形态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必须真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着力帮助学生获得对自由劳动的认知和体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用以上准则来衡量,劳动教育长期存在诸多问题:知识技术含量偏低,对数字劳动的反应滞后;定位模糊,目标设定缺乏辩证性且不够清晰;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可以从以下路径推进劳动教育现代化:以新质生产力为认识基点,对劳动教育进行多源流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构建科学的、重视数字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大力推进职普融通。

    2025年08期 No.425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前融合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背景、演进逻辑与中国方案

    陈秋珠;陈素园;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处于世界坐标之中的教育现代化。在迈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深入阐述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背景和演化特征,厘清国际学前融合教育演进逻辑,探索中国式学前融合教育现代化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1世纪以来国际学前融合教育历经四个阶段:缓慢发展期、平稳发展期、快速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其发展逻辑遵循特定的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实践逻辑、理念逻辑、生态逻辑。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必须把握时空脉搏、发挥制度优势、面向国际世界、找准生态方位。

    2025年08期 No.425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师资管理

  • 教育家型校长的素养、特质及培育路径

    申国昌;李楠;

    建成教育强国,呼唤教育家型校长的争相涌现。教育家型校长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们牢牢站稳政治立场、深谙人才培养规律、精通学校治理之道、乐于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广博精深的学识,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与普通校长相比,教育家型校长在战略眼光、创新精神、求是态度、问题意识和人格魅力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其取得卓越办学治校成绩、获得显著育人成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挖掘办学特色、强化统筹能力、增强培训效能、完善体制机制等培育路径,有助于推动教育家型校长脱颖而出,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根基,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

    2025年08期 No.425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强国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师资供需情况及应对策略——面向2050年的预测

    谭卓;任增元;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预测发现:未来我国义务教育生源供给规模整体下降,小学及初中学段学位需求量将减少。在班级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小学学段及初中学段教师需求量也将减少。从学历层次来看,小学和初中学段本科学历教师将在2026年出现过剩;而小学和初中学段研究生学历教师的需求缺口从现在到2050年长期存在。从学科专任教师来看,“主科”教师相对过剩、“副科”教师存在缺口。基础教育规模急剧下降,未来需要“更少”的教师和“更好”的教师。需要借助小班化、个性化教学的新契机,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结合人口变化的新形势,缩减教师教育院校数量和师范生规模;着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与数字技能,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灵活的教师资源调配体系,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利用闲置义务教育师资与校舍发展幼儿托育与老年教育,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No.425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教经纬

  •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模式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一体化硕士培养项目的分析

    徐涵;周凤玲;于翔;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输送了大批高质量师资。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模式也表现出自身的弊端,导致德国持续出现职教师资短缺的问题。为此,德国政府和高校不断探索职教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其中慕尼黑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和巴伐利亚州立职业教育教学研讨会联合开发实施的一体化硕士培养项目颇具代表性,其首次在课程层面打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机构之间的耦合协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及教师之间的持续合作。借鉴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经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应改革招生制度,拓宽生源渠道;突破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促进实践性知识生成;促进多元主体协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025年08期 No.425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质量治理的目标指向与行动路径

    陆宇正;陈鹏;

    教育强国战略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凸显守正创新的理论重要性,并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意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质量治理功能应锚定职教属性,质量治理结构应融入多元主体,质量治理内容应顺应院校差异,质量治理工具应实现科技驱动。为系统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质量治理落实落深,要明确指导思想以树牢类型化的质量治理理念,重视协作共赢以建设协同化的质量治理架构,加强院校建设以培养专业化的质量治理人才,助力数字赋能以创新智慧化的质量治理手段。

    2025年08期 No.425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人

  • 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写在周远清同志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卓越贡献奖之际

    邓晓春;

    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教战线师生员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革,奋力进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实践家。周远清同志就是其代表之一,他率先将一股改革、创新的思想注入高等教育领域体制改革,倡导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倡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领域的广大工作者,要扎实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2025年08期 No.425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